未来简史 摘录
[toc]
未来简史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第一章节 人类的新议题
- 不管是 20 世纪的中国人、中世纪的印度人,还是古代的埃及人,都面临着同样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它们永远都是人类的心头大患。
生物贫困线
- 饥饿:1692—1694 年,法国约有 280 万人饿死,约占总人口的 15%;2010 年,饥饿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约 100 万人的生命,但肥胖却让 300 万人丧命。
看不见的舰队
- 瘟疫:最有名的一次流行病就是黑死病,始于 14 世纪 30 年代的东亚或中亚某处,跳蚤携带的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通过跳蚤叮咬而感染人类。
- 曾有更大的灾难随着第一批欧洲人的脚步而来,袭击了美国、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这些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并不知道,自己身上带着当地居民缺乏免疫力的传染病,造成多达 90% 的当地居民丧生。
- 1918 年 1 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 “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
- 新的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基因组发生突变,使病原体能够从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上,打败人体免疫系统,或是对抗生素之类的药物产生抗药性。
打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2012 年,全球约有 5600 万人死亡,其中 62 万人死于人类暴力(战争致死 12 万,犯罪致死 50 万)。相较之下,自杀的人数有 80 万,死于糖尿病的更是有 150 万。现在,糖可比火药更致命。
-
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比如金矿、麦田、油井,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则是知识。发动战争虽然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因此,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已经下降;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越来越局限在世界的特定区域(比如中东和中非),这些地方仍然维持着旧式的物质经济。
-
正如最初是核武器促成了新的和平,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可能掀起新的战争。特别是网络战的出现,让小国或非政府主体也可能有能力痛击超级大国,这就有可能让世界陷入动荡。
- 在未来,朝鲜或伊朗等国家就有可能用逻辑炸弹(logic bomb)让加州大断电、德州炼油厂爆炸、密歇根州火车相撞。
- “逻辑炸弹” 就是恶意软件代码,能够在和平时期植入,远程操控。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许多国家,控制重要基础设施的网络很有可能已经遭到许多此类软件代码的入侵。
- 在未来,朝鲜或伊朗等国家就有可能用逻辑炸弹(logic bomb)让加州大断电、德州炼油厂爆炸、密歇根州火车相撞。
-
“契诃夫法则”(Chekhov Law):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
认可人类过去的努力,其实传达出了希望和责任,激励我们在未来更加努力。
-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
死亡的末日
-
联合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这或许是我们最接近全球宪法的一份文件,其中就明确指出 “有权享有生命” 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
-
高呼着人类不死的科学家,其实就像高喊 “狼来了” 的那个男孩:狼要来,只是早晚的事。
-
就算我们在有生之年还无法达到永生,这场与死亡的战争仍有可能是 21 世纪的旗舰计划。考虑到我们对于 “生命神圣” 的信念、整个科学界的动向,再加上最重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需求,一场对死亡的无情战争似乎已不可避免。我们的意识形态看重人的生命,绝不允许我们轻易接受人的死亡。只要人是出于某种原因而死,我们就会努力战胜这种原因。
幸福快乐的权利
-
1776 年,除了生命权和自由权以外,美国的开国元勋也把 “追求幸福” 列为人人不可剥夺的权利。
- 必须强调,美国《独立宣言》保障的是 “追求幸福” 的权利,而不是 “享有幸福” 的权利。
-
人们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不想总是忙着生产,而是想要幸福快乐。生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够为幸福提供物质基础。但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 你愿意当一个生产力高但不开心的新加坡人,还是当一个生产力低但心满意足的哥斯达黎加人?
-
在石器时代,人类平均每天消耗 4000 卡路里的热量,除了用来觅食之外,还要准备工具、衣服、艺术和营火。而今天,美国人平均每天消耗 22.8 万卡路里的热量,除了填饱自己的胃,还要供给自己的汽车、计算机、冰箱、电视所需。
-
幸福快乐的玻璃天花板有两大支柱,分别属于心理与生理层面。
- 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
- 虽然人类近几十年来的客观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但带来的并不是更大的满足,而是更大的预期。
-
从生理层面来说,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感,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
-
历经无数代人之后,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适应变化,为的是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幸福快乐的机会。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
-
让我们快乐的不是结果,而是追求目标的过程。
-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会比站在山顶更令人满足,挑逗和前戏要比最后的性高潮更为精彩,进行开创性的实验也比最后获得赞美和奖项更有趣。
-
通过生化反应追求快乐,也是这个世界上的头号犯罪原因。
- 人们喝酒是为了遗忘,抽大麻是为了感到平静,用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冰毒)是为了感到敏锐而自信;摇头丸能让人感受狂喜,而 LSD(麦角酸二乙基酰胺,一种强致幻剂)则会让你落入一场脱离现实的迷幻梦境。
-
要通过生化操纵方式得到幸福快乐并不容易,因为这其实改变了生命最基本的模式。
-
几个世纪前,佛教甚至还有一个更激进的主张,认为追求快感正是痛苦的根源。这种感觉只是一种短暂且毫无意义的感受。得到快感时,我们的反应不是满足,而是想得到更多。因此,不论我们得到多少幸福、兴奋的感觉,都永远无法满足。
-
21 世纪的第二大议题 – 确保全球的幸福快乐 – 就是涉及再造智人,让人可以享受永恒的愉悦。
地球的神
-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
我们能说的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很有可能会用生物科技来再造人类的心灵,而以我们现在的心灵,并不能预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
在 21 世纪,人类的第三大议题就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 “智人” 进化为 “智神”。
-
纵观历史,人们通常相信大多数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只是拥有特定的超能力,比如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
-
在古代农业社会,许多宗教对于形而上或来世的问题缺乏兴趣,只着重于一项非常世俗的议题:如何增加农业的产量。
-
智人将自己一步一步升级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机器人和计算机融合,直到某天我们的后代回顾这段历史,才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写下《圣经》、建起长城或会因为卓别林的滑稽动作而发笑的动物了。
发展可以踩刹车吗?
-
有个朋友就曾告诉我,她对于变老最担心的一点,是怕自己与时代脱节,变成一个总在怀旧的老女人,再也看不懂身边的世界,也做不出什么贡献。
-
正因为如此,有越来越多的个人、团体、企业和政府都非常认真地追求着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如神一般的能力。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已经让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卫生系统和财政部门心惊胆战。现代人活得要比预期更久,而我们并没有足够资金应付他们的退休金和医疗开支。由于未来的 70 岁有可能就像现在的 40 岁,已有专家呼吁提高退休年龄,并重新调整就业市场的结构。
-
经济需要永远持续的增长,也就需要能永远持续的议题 – 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
-
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低于正常下限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正常的上限。
- 现代整形外科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整形手术一方面继续帮助伤病患者,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地用来为健康人士加分。
-
发生在特定药物上的事,也有可能发生在整个医药领域。
-
只要等到干细胞研究能让我们廉价取得无限量的人类胚胎,你就能从几百个选项中选出你最理想的宝宝,这些宝宝都带着你的 DNA,保证没有遗传疾病,而且也不需要未来再做基因工程。将这个过程重复几代,最后很容易就会制造出超人类。
-
有一个突破性案例,与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有关。线粒体是人类细胞内微小的细胞器,产生细胞使用的能量。线粒体有自己的基因组,与细胞核中的 DNA 无关。如果线粒体 DNA 有缺陷,就会导致各种造成人体衰弱甚至致命的疾病。
- 使用体外受精技术,目前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制造 “三亲宝宝”,以避免线粒体遗传疾病。这种婴儿的细胞核 DNA 来自父母,而线粒体 DNA 则来自第三人。
- 每次的进化升级,最初的理由都是为了治疗。
-
人类只要一有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只用于治疗而不用于进化升级。
知识的悖论
-
未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将会由 “试图战胜死亡” 所塑造,但并不代表人类必然能在 2100 年做到不死。
-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一段关于草坪的历史
-
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 “过去” 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 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
-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从改写历史入手,从而使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 第一步都是重述他们的历史。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不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
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设置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到了现代早期,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了贵族的标志。
- 草坪越大、修整越完美,就代表这个家族越强盛。如果你拜访一位公爵,却看到草坪维护不佳,就知道他有麻烦了。
- 王室宫殿和公爵的城堡让草坪变成一种权力象征。就算到了现代晚期,王朝倾覆、公爵人头落地,新掌权的总统和总理还是保留了草坪的传统。从议会、最高法院、总统官邸到其他公共建筑,就这么用一片平整的绿地宣告着自己的权力。同时,草坪也征服了体育界。
- 只要沿着街道走一遭,就能从草坪的大小和维护质量,快速判断出每个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
除了玉米和小麦之外,草是美国时下最普遍的作物,草坪业(包括植物、肥料、割草机、洒水设备、园丁)每年产值有数十亿美元。
-
这正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
本章描述的未来,只是 “过去的” 未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基于过去 300 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的未来。然而,基于 21 世纪将诞生的新想法、新希望而形成的真正的未来,可能与过去的未来完全不同。
-
想知道超级聪明的半机械人可能怎么对待只是一般血肉身躯的人类吗?先去看看人类如何对待不太聪明的动物表亲吧。当然,这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类推,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观察而不只是想象的最佳原型。
-
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二章 人类世
蛇的孩子
- 泛灵论只把人类看成另一种动物,但《圣经》则认为人类是上帝独特的创造,要说人也是动物,等于否认上帝的能力和权威。
祖先的需求
人类开始农耕畜牧之后,导致新一波的生物大灭绝,但更重要的是创造出另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
-
所有的本能、冲动、情感之所以会进化,都是为了适应生存和繁衍的进化压力。
-
这是进化心理学基本的一课: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可悲的是,农业革命让人类有了确保家畜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却忽视了家畜的主观需求。
生物也是算法
- 就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只在很少时间会用纸笔和计算器来做计算;人类有 99% 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农业交易
-
所有农业宗教(也包括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有一套说辞,认为人类就是高出一等,剥削利用动物实属正当(就算不是杀生取肉,至少也是获取其乳汁,或是利用其劳力)。这些宗教都声称有一种自然的阶层结构,赋予人类控制和使用其他动物的权力,唯一的条件就是人类要遵守一定限制。
- 人类就这样自己谈成了一场 “农业交易”。根据这项交易,某种宇宙力量给了人类控制其他动物的权力,条件是人类要对神、自然以及动物本身履行某些义务。
-
农场也就成了新社会的原型,有着目空一切的农场主人,比较低等而可以剥削利用的其他动物,可以消灭的外部野兽,以及在一切之上有位伟大的神,对这一切安排给予祝福。
五百年孤寂
-
全球无数教师传颂着牛顿的神话,鼓励学生要有好奇心,暗示只要我们得到足够的知识,就能在地球上创造出天堂。
-
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则是崇拜人。人文主义的奠基概念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力的来源。
- 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以 “对智人的影响” 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
第三章 人类的特质
- 传统一神论会说,只有智人拥有永恒的灵魂。虽然身体会衰老、腐烂,但灵魂会踏上通往救赎或诅咒的旅程,不是在天堂享受永恒的幸福,就是在地狱承受永远的痛苦。
谁怕达尔文?
- 从字面来看,英文的 “individual”(个体、个人)指的就是无法(in-)再分割(divide)的东西。于是,说自己是个 “in-dividual”,也就是说我是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由几个独立部分形成的集合。
为什么股票交易所没有意识?
- 虽然电子信号的传递和接收只是个简单的生化现象,但这些信号的互动却会创造出复杂得多的意识流。我们在许多其他领域也能观察到同样的动态。单一车辆的移动只是个简单的动作,但几百万辆车同时移动及互动,就出现了交通堵塞。单一股票的买卖再简单不过,但几百万股民同时买卖几百万只股票,就可能造成让专家也跌破眼镜的经济危机。
生命的等式
-
意识可能就是在复杂的神经网络信号传送之后造成的心理污染,没有任何功用,
-
由于计算机是以硅为基础的,而人类的神经网络是以碳为基础的,两者架构大不相同,因此人类意识的特征很可能无法套用。
实验室大鼠的抑郁生活
- 究竟该由哪方来负责举证?我们到底是该先把狗视为无意识的机器,直到证明并非如此为止,还是要把狗看作像人类一样有意识,直到出现令人信服的反证为止?
- 真正的问题在于举证责任。
有自我意识的黑猩猩
聪明的马
-
本质上,我们人类和大鼠、狗、海豚或黑猩猩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正如它们,我们也没有灵魂。正如我们,它们也有意识,有着充满感觉和情感的复杂世界。
-
根据智力的大多数定义,人类在大约 1 万年前就已经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人类却仍然只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的生态系统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
如今人类完全主宰地球,并不是因为单个人比单个黑猩猩或狼更聪明,或是手指更灵巧,而是地球上只有智人这个物种能够大规模而灵活地合作。
- 大象、黑猩猩等哺乳动物的合作以彼此认识为基础。
- 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陌生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是独有的意识。
革命万岁
-
纵观历史,纪律严明的军队就是能击败散兵游勇,志同道合的精英就是能主导无序大众。
-
虽然权力已经从掌权者手中滑落,却不是由广场上的群众来承接,虽然他们人数众多、群情激昂,却不知道该怎样组织起来。因此,权力又来到了一小群政治玩家的手中,他们唯一有的就是良好的组织能力。
- 别人吃肉,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广场抗议的群众却只能喝汤,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合作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
在社会主义罗马尼亚,几乎一切都归于国有。但到了民主的罗马尼亚,却迅速将一切资产私有化,再以低廉的价格售予前政府高官;只有这些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并且合作互谋其利。控制着国家基础设施和天然资源的国营公司,被以特价出售给前政府高官,同时基层官员也能用极低的价格买到房屋和公寓。
在色情与暴力之外
-
整个蜂巢的能力会远大于单只蝴蝶的能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单只蜜蜂比单只蝴蝶更神圣。
-
对于黑猩猩、狼和海豚等有社会关系的哺乳动物,社交合作大多以彼此认识为基础。以黑猩猩为例,它们一定要等到互相熟识、建立起社会阶级之后,才有可能一起去猎食。因此,黑猩猩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社会互动、权力斗争。如果两只不认识的黑猩猩碰到一起,通常不但不能合作,反而会互相咆哮、扭打或是尽快逃离。
-
研究指出,不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智人能够真正熟识的对象不超过 150 人。不管人类靠什么打造出了大规模合作网络,总之绝不是仅靠个人熟识而已。
-
由于组织和经费因素,绝大多数实验对象都只是个人或小型群体。然而,想用小群体的行为来推断大众社会的动态,风险实在很高。拥有 1 亿人口的国家,运作方式从根本上就和 100 人的小部落大不相同。
-
最后通牒博弈 (100 美元的自由划分) 影响深远,不仅动摇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也建立起近几十年最重要的一项经济学发现:智人的行事并不是依照冷冰冰的数学逻辑,而是根据有温度的社交逻辑。
-
这样的威胁和承诺通常都能成功创造稳定的阶级制度和民众合作网络,但前提是民众相信自己是在顺应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或是神的旨意,而不只是听命于另一个人。所有的大规模人类合作,到头来都是基于我们想象的秩序。
- 只要智人住在相信同样一套故事的地方,就会遵守一样的规矩,于是不仅很容易预测陌生人会有什么行为,也很方便组织大规模合作的网络。
意义之网
-
多数人以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
-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
1991 年 12 月 8 日,在维斯库里(Viskuli)附近的一幢乡间大宅,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其中声明:“吾等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暨乌克兰,作为 1922 年苏联成立条约之签署创始国,兹声明终止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及地缘政治现实。” 就这样,苏联从此解体。
-
我们希望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客观意义,希望自己的种种牺牲不只是为了脑子里的各种空想。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
- 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
-
不过,经过几十年、几世纪,意义的网也可能忽然解体,而由一张新的网取而代之。读历史就是在看这些网的编织和解体,并让人意识到,对这个世代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很有可能对他们的后代就变得毫无意义。
-
这正是历史展开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相信这样的事。
- 在现在的 100 年后,我们现在对民主和人权的信念,也有可能会让我们的后代感到同样难以理解。
大同世界
- 能够创造出互为主体的实体,这种能力不仅让人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也让人文科学与生命科学出现分歧。
- 随着人类的种种虚构想象转译成基因和电子代码,互为主体的现实将会吞没客观现实,而使生物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
- 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
第二部分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四章 虚构的力量
-
智人则是活在一种三重现实之中。除了树木、河流、恐惧和欲望,智人的世界还有各种关于金钱、神、国家和公司的虚构故事。历史逐渐展开,神、国家和公司的影响不断增长,而河流、恐惧和欲望则被弱化。
-
文字与货币让人突破了人类大脑的数据处理限制。文字和货币让人类开始能够向数十万人收税,从而组织起复杂的官僚体系,建造出幅员辽阔的王国。
- 在文字出现之前,故事受限于人类大脑的能力,不能讲得太复杂,否则就没人能记得。但文字出现之后,忽然人类可以开始创造长篇复杂的故事,不再单靠人类大脑,而能记在黏土板或莎草纸上。
-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庞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做出。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纸上的生活
神圣的经文
- 现代非洲各国边界所反映的并不是当地民族自己的期许和斗争,而是由从未踏足非洲的欧洲官僚一笔画定。
-
分数是历史相对晚一些的发明。
- 直到工业时代出现了大众教育系统后,才开始固定使用精确的分数。
-
就像法老统治下的埃及、欧洲的各个帝国以及现代的学校系统,这些真正有力的人类组织,并不一定都把现实呈现得清清楚楚。这些组织大部分的力量,都在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之上。
-
在包括英美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国家,证人上法庭做证,也会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说出事实、完整的事实,也唯有事实。然而,发这个誓的时候,他们所凭依的书里竟充满虚构、神话和错误,岂不讽刺?
运转良好的人类协作
-
虚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故事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因此,我们可能拥有非常复杂的合作制度,却只是为了服务于虚构的目标和利益。这样一来,虽然整个制度看起来运转良好,但出发点可能只是这个制度的标准。
-
想评估人类合作网络究竟是好是坏,一切都取决于用什么标准和观点。
- 1850 年,不管是中国的农民还是曼彻斯特工厂里的劳工,工时都比狩猎采集者更长,工作对身体的负担更重,对心理的压力也更大;他们的饮食比远古更不均衡,卫生条件更为落后,而传染病则更为常见。
- 公司、货币和国家,都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是人类发明了这些概念,好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为什么最后反而是人类为这些概念服务,甚至牺牲性命呢?
第五章 科学与宗教之争
-
人类往往为某些虚构实体(例如神和国家)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得更好。
-
现代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细菌和恶魔
- 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最相信的事称为迷信。自己相信的,一定是 “真理”;只有别人相信的,才会是 “迷信”。
如果遇见佛陀
-
撒旦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创造的事物永续,因此在物质的世界里,一切终将腐败瓦解。为了将自己创造的瑕疵品赋予生命,撒旦就会诱惑来自纯洁灵性世界的灵魂,再将灵魂关在物质的身体里,这就成了人:一个美好而灵性的灵魂,被困在邪恶而物质的身体里。
- 灵魂就这样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虚耗光阴,追求食物、性和权力。
-
只要是在人生旅程中质疑着各种世俗的惯例和契约,并前往未知的目的地,我们都会称之为灵性之旅。
- 这种旅程与宗教有根本的差异,因为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但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通常,灵性的流浪者最重要的义务之一,就是挑战各大宗教的信仰和惯例。
-
贩卖赎罪券
-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而不适合整个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是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
伪造上帝
-
虽然科学家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转,却没有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
- 科学家的实用研究仍有赖于宗教见解。
- 三峡大坝蓄水后,将淹没陆地面积超过 600 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许多城镇村庄、数千处考古遗迹,以及独特的风景和动物栖息地。超过百万人迁离,数百种物种生命受到威胁。看起来,大坝是白鳍豚灭绝的直接原因。
- 科学家的实用研究仍有赖于宗教见解。
-
许多宗教教条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于其伦理原则,而在于其关于事实的主张声明,
- 《圣经》是由神所著,而非由人所著
- 教皇永远是对的
-
当我们从缥缈的哲学领域回归历史现实时,会观察到宗教故事几乎总是包括三个部分:
- 伦理判断,例如,“人命神圣”。
- 事实声明,例如,“人命始于受孕那一刻”。
- 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相结合,给出具体的指示,例如,“就算受孕才一天,也不得堕胎”。
-
对于宗教的伦理判断,科学无法加以反驳或证实;但对于宗教的事实声明,科学家就大有意见了。
-
《君士坦丁赠礼》是在大约公元 8 世纪的时候,在古罗马教廷伪造而成。虽然瓦拉从未质疑这份古代帝王谕令的道德权威,但他的科学分析确实影响了这份谕令的具体指示,也就是欧洲人应该服从教皇的谕令。
-
罗马人为了镇压犹太起义(Great Jewish Revolt),于公元 70 年一把火烧毁了耶路撒冷及圣殿。圣殿成了残垣断壁,祭司家族霎时失去了宗教权威与经济权力基础,甚至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以犹太教圣殿、祭司和英勇战士为特点的传统犹太教,从此消失于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书籍、拉比和吹毛求疪的学者为特点的新犹太教。
神圣教条
- 如果没有一些宗教元素作为引导,就不可能维持大规模的社会秩序,就算是大学和实验室也需要一点宗教的支持。宗教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伦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以及科学发现的使用方式。
猎巫行动
-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
与现代的契约
- 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再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一段时间,
银行家与吸血蝙蝠有何不同
- 信贷正是 “信任” 在经济上的表现。如今,如果想开发新药物,但手上资金不足,我们可以去向银行贷款,或是寻找私人投资或创投基金。
经济增长的奇迹
-
现代政治和经济笃信增长的必要性有三个原因。
- 首先,生产越多,消费就越多,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越能享受到所谓的更快乐的生活。
- 其次,只要人类持续繁衍壮大,仅仅为了维持现状,经济增长就已经很有必要了。
- 最后,就算印度的人口停止增长,中产阶级也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感到满意,那么那些上亿的印度贫困人口又该怎么办?
-
至于新加坡这个极其务实的城市国家,更进一步实践了这种思维,让部长的薪资与国家 GDP 挂钩。
-
由于经济增长据称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头,因此它鼓励大家放下各种道德的偏见,共同采取能够使成功最大化的长期措施。
-
国际象棋这种源于前现代时期的游戏,假设的就是一个停滞的经济。你在开局的时候有 16 枚棋子,等到游戏结束,也绝不可能多出任何 1 枚。虽然极少数情况能让你把兵变成后,但就是不会有多出来的新棋子,也不可能把马升级成坦克。所以,国际象棋玩家永远不用考虑投资这回事。相比之下,许多现代桌游或计算机游戏都把投资增长当作重点。
方舟综合征
-
人类经济之所以能够增长,是因为人类可以找到新的原材料、新的能源。
-
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原材料和能源。但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尽,用得越多,剩下的就越少;但知识是不断增长的,用得越多,反而拥有越多。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还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
-
资源短缺的问题看起来很有可能被克服,但现代经济真正的敌人是生态崩溃。
-
由于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犯错的空间也在不断缩小。以前可能只要一个世纪发明出一项神奇的产品便已足够,但现在可能每两年就得设法拿出一项奇迹。
-
目前的主政者表面上重视环保,收割眼前的政治利益,却把减少排放(也就会减缓增长)要付出的重大政治代价留给了未来的主政者。
- 把未来人类的希望,寄托于假设未来的科学家能有些现在不可知却能拯救地球的发现,这种想法真的理性吗?
-
穷人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不抗议?如果洪水真的来临,穷人将付出所有代价;如果经济停滞,穷人也首当其冲。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穷人的生活唯有在经济增长时才可能改善。因此,如果一定要放慢当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减少未来的生态威胁,并不太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更多?
《共产党宣言》说得精辟,现代世界就是 “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各种固定的关系和古老的偏见都遭到扫除,而新的结构等不到固定便已经陈旧,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在这样混乱的世界中,生活本已不易,管理则更是难上加难。
从目前的事实看,人类不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力量,而且也更为和平,合作也更为愉快。人类是怎么做到的?在一个没有神、没有天堂、没有地狱的世界上,道德、美丽甚至同理心,是如何保存下来并且发展蓬勃的呢?
人文主义革命
- 纵观历史,先知和哲学家都认为,如果人类不再相信有一个伟大的宇宙计划,所有的法律和秩序都会消失。今天,对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胁的正是那些继续相信唯一真神和伟大计划的人。对神怀有敬畏的叙利亚,比世俗的荷兰要暴力许多。
向内心探寻
-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依据的困境。
-
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期望由 “人类” 来扮演上帝在基督教或真主在伊斯兰教中扮演的角色,或自然法则在佛教和道教中扮演的角色。
- 只会沉溺在一时的感官享受及世俗幻象之中。
-
我们从小就不断听到各种人文主义的口号:“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
几个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一直想让我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权威。
-
理论上,现代的心理治疗师与中世纪的神父站在同一个位置,
- 治疗师最有可能做的事,就是用一种温暖且关怀的声音问:“那你对这一切有什么看法呢?”
- 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唯有从人的感觉出发,才有权判断人类行为的真正意义。
- 中世纪的神父仿佛和上帝有一条热线,能够为我们分辨好坏,但现代的心理治疗师只会帮助我们触及自己内心的感觉。
-
中世纪将婚姻视为神赐圣事,神同时授权父亲依据自己的愿望和利益,为孩子安排嫁娶。于是,婚外情等于明目张胆地同时挑战了神权和父权。
- 今天,人们因为相爱而结婚,而这种关系的价值来自他们的个人感受。
-
如果某个行为不会让任何人感觉不好,就等于没错。
-
在过去 10 年间,以色列的 LGBT 社群每年都会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举行同性恋游行。在这个充满冲突的城市,这一天难得显得如此和平,因为不管是犹太教徒、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忽然有了共同的敌人:同性恋游行。
- LGBT 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和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首字母缩写。
-
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正是最终的政治权威。
-
在伦理上,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 “感觉对了,就做吧”。在政治上,人文主义告诉我们 “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上,人文主义说 “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
- 在自由市场上,顾客永远是对的。
-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也彻底改变了教育制度。在中世纪,所有意义和权威都来自外部,因此教育的重点在于顺从、背诵经文、研读古老传统。
- 相比之下,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则教导学生要自己思考。能知道亚里士多德、所罗门王和阿奎纳对政治、艺术和经济有何看法是很不错,但因为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在于我们的内心,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
对于天使和魔鬼的概念,已经从漫游在森林和沙漠中的实体,转换为人类内心的力量。天堂和地狱也不再是云层之上和火山之下的实际地点,而是人类内在的精神状态。只要你心中燃起愤怒和仇恨的火焰,就是经历地狱的苦痛;只要你原谅敌人、忏悔错误、与穷人分享财富,就是享有天堂的幸福。
踏上绿野仙踪的黄砖路
-
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 = 经文 × 逻辑;
-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知识 = 实证数据 × 数学。如果想知道某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收集相关的实证数据,再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
- 人文主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面向自己内心的体验,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在实践中,这意味着追求知识的方法要靠多年的体验累积,并锻炼敏感性,好让我们正确理解这些体验。
-
没有必要的敏感性,就无法体验到某些事物;没有长期的体验,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式智力、情绪及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
存在的目的就是 “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他还写道:“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 —— 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座右铭。
战争的真相
人文主义的分裂
-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自由主义艺术认为,观看作品的人觉得美,就是美。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自由主义伦理认为,只要感觉对了,就该去做。自由主义教育认为,我们要为自己思考,因为从内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
我当下的政治观点、喜好与厌恶、兴趣和抱负,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这都是由我的阶级、邻里和受教育水平决定的。
-
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而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比如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
-
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自然选择、推动进步。
-
进化并不是到了智人就停止,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以人权或人类平等之名,去压制人类的最适者,就不可能产生超人类,甚至可能导致智人退化和灭绝。
-
战争是让自然选择全然脱缰,消灭弱者,奖励残暴及野心。战争揭示出生命的真相,唤醒获得权力、荣耀和征服的意志。尼采的结论是:战争是 “生命的学校”,“那些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
-
和平的时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过的大概都是邪恶而商业化的生活,愚蠢、自私、奢侈、执着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战时,一切都变得野蛮,但至少更诚实,也更直接。
贝多芬比查克。贝里更高级吗?
宗教的人文战争
- 如果有个自由主义者在 1914 年 6 月沉沉睡去,直到 2014 年 6 月才醒来,大概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
电力、基因学、伊斯兰激进主义
-
反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从 1850 年到 1864 年,是整个 19 世纪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惨烈程度远超过拿破仑战争或美国内战。
- 你不知道的历史点
-
如果你也认为全国的卫生服务、退休基金和义务教育十分重要,应该感谢马克思和列宁(以及俾斯麦),而大概不会感谢洪秀全或马赫迪。
- 补充知识点:苏丹民族英雄马赫迪,在 1881 年 1 月领导反抗英埃统治的斗争,1898 年 4 月因英国殖民军镇压而失败,被苏丹人民尊为 “独立之父”。
-
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定义和区分彼此的标准是对上帝的看法,而不是生产方式。在马克思之后,比起关于灵魂和来世的辩论,科技与经济结构问题更为重要,造成的分裂也更加严重。
-
几个世纪以来,修道院和教会学校一直是欧洲最重要的学习中心,协助成立诸多欧洲顶尖大学,例如,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以及萨拉曼卡大学。
-
《圣经》早已不再真正启发灵感,但仍被尊为权威的来源。
-
人文主义长期崇拜人类的生命、情感及欲望,于是人文主义文明希望让人有最长的生命、最大的幸福、最强的力量。
第三部分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八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
就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
-
根据进化论,动物做的所有选择(选择栖息地、食物或伴侣)都是基因密码的反映。
-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鹦鹉或人类能不能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
-
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的感觉。这些过程可能是生物预设,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但绝不是自由意志。
-
人的欲望不是一种 “选择”,我们只能 “感觉” 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
你或许觉得不服气,认为如果能让脑中的声音噤声或是放大,其实是增强而非削弱了自由意志。
我是谁
-
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自我。“individual”(个人)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就是 “in-dividual”(不可分割)。
-
左右脑也有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分工,只是不够清晰。例如,多数认知活动都会同时用到左右脑,只是程度有大小之别。例如,在大多数情况下,左脑在语言和逻辑推理时扮演着较重要的角色,右脑则在处理空间信息时有较大优势。
-
关于癫痫患者:在 20 世纪中叶,如果其他疗法都无法奏效,医生的最后一招就是把连接两个半球的神经束切断,让某个脑半球掀起的电子风暴不会影响到另一半球。
- “脑裂”(split-brain)患者
-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及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
许多妇女分娩时都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会让人认为,只要生过一次,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女性会愿意再生一次。但在分娩后的几天,内分泌系统会分泌皮质醇和 β–内啡肽,舒缓疼痛,让人感到安慰,甚至是欢快,再加上对小婴儿的爱与日俱增,又得到来自亲友、宗教和民族主义宣传的多方赞誉,从而合力把分娩从创伤转为正面记忆。
- 大多数文化都将分娩描绘成美妙的体验,而不是一种创伤。
-
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叙事自我也会用到我们的种种体验,作为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反过来,这些故事也会塑造体验自我的种种感受。
-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 “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
生命的意义
-
我们对一个想象故事做出的牺牲越多,就可能越坚持,只为了让我们的一切牺牲和痛苦有意义。
-
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有了意义。
-
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节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第九章 大分离
-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
在今天的许多不对称冲突中,大多数公民只能作为各式先进武器的人肉盾牌。
-
必须是具有意识的个体,才能执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务,例如下棋、开车、诊疗,或是辨认出恐怖分子。
-
军队和企业需要具有智能的代理人才有办法运作,但这样的代理人却不见得需要有意识和主观体验。
-
我们回想一下,马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命运如何。任何一匹农场里的马,不论是在嗅觉、爱的能力、认人的能力、跳过栅栏的能力或是其他上千件事情上,绝对都远高于历史上首款平民汽车福特 T 型车,或是价值百万美元的兰博基尼。
-
2015 年 8 月,谷歌实验中的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车祸。当时这辆车正接近一个十字路口,发现有位行人想过马路,于是刹了车。但接着这辆车就遭到后方车辆追尾,后面那辆车的人类司机心不在焉,可能正思索着宇宙的奥秘,结果就忘了看路。
-
虽然人类总对自己的情绪智能洋洋得意,却也常常受情绪影响,做出消极反应。
无用阶级
-
人类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机器与人类的竞争仅限于身体能力时,人类还有数不尽的认知任务可以做得更好。所以,随着机器取代纯体力工作,人类便转向专注于需要至少一些认知技能的工作。然而,一旦算法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的能力上超过人类,会发生什么事?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更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
-
人工智能目前绝无法做到与人类匹敌。但对大多数的现代工作来说,99% 的人类特性及能力都是多余的。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只要在特定行业需要的特定能力上超越人类,就已足够。
-
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
-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并不是出自什么神灵或超自然灵魂,而是有机算法发现数学模式之后的产物。
-
2011 年,柯普出版了《激情之夜:人和机器所作的俳句两千首》( Comes the Fiery Night: 2000 Haiku by Man and Machine),其中有一部分是安妮写的,其他则来自真正的诗人。但书中并未透露具体篇目的作者是谁。如果你认为自己一定可以看出人类创作与机器作品的差异,欢迎挑战。
-
到了 2033 年,计算机能够取代考古学家的可能性只有 0.7%,因为这种工作需要极精密的模式识别能力,而且能够产生的利润又颇为微薄,因此很难想象会有企业或政府愿意在接下来 20 年间投入足够的资本,将考古学推向自动化。
-
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可能就会直接消灭人类。人工智能这么做的理由,一是可能担心人类反扑、拔掉它的插头,二是要追求某种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的目标。
87% 的可能性
-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运动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型。但这些模型非常复杂,人类心智无法理解。所以,如果真想遵从德尔菲神殿的神谕 “认识你自己”,就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反而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计量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这波运动的箴言,就是 “通过数据,认识自己。”
-
算法并不会忽然占领、奴役人类,反而是能够帮上大忙,为我们做出各种明智的抉择。到那时候,不听算法的,才是不明智的决定。
-
像这种追求健康的愿望,很可能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突破保护个人隐私的阻碍,允许国家机构或跨国公司进入我们身体的最深处。举例来说,允许谷歌阅读我们的电子邮件、追踪我们的各种活动,就可能让谷歌在流行病暴发而传统卫生机构都还浑然不觉的时候,向我们发出警告。
-
在 2008 年,谷歌确实推出了谷歌流感预测(Google Flu Trends)服务,靠着监测谷歌搜索内容,追踪流感暴发的迹象。
-
从以前到现在,人类都是自主实体,由叙事自我叙写的故事所操纵。但在未来,每个人都将会是整个巨型全球网络的一部分。
-
正如卡尼曼的冷水实验,叙事自我到了政治领域,一样会遵循 “峰终定律”,忘了绝大多数的事情,只记得几件极端的事件,并对最近的事件赋予完全不成比例的高权重。
-
在欧洲帝国主义的全盛时期,殖民者和商人用彩色的珠子,就从当地人那里换来了整座岛屿、整个国家。而在 21 世纪,个人数据可能是大多数人能够提供的最宝贵资源,但我们正亲手把这些数据交给各大科技企业,好换来免费的电子邮箱或是有趣的小猫视频。
从先知到君主
-
今天在美国,读电子书的人数已超过读纸质书的人数。比如亚马逊的 Kindle 等电子书,就能在用户阅读时收集数据。举例来说,你的 Kindle 会知道你在哪些地方读得快、哪里读得慢,在哪一页你休息了一会儿,又是在哪一行你放弃了这本书,再也没读过(最好赶快告诉作者,让他重写那一部分)。
-
最后可能是我们一分一秒都无法与这个全知的网络断开。断开,就等于死亡。假设医疗理想得以实现,未来的人类将会在体内植入许多生物监测装置、仿生器官和纳米机器人,以监测人体健康状况,并避免感染、疾病和伤害。
-
21 世纪的新科技可能会彻底扭转人文主义革命,让人类交出权威,送到非人类的算法手中。如果你觉得这个方向实在太骇人,该怪的并不是那些计算机怪才,这其实是生物学家的责任。
-
一旦生物学家判断生物也是算法,就等于拆除了有机和无机之间的那堵墙,让计算机革命从单纯的机械事务转变为生物的灾难,也将权威从个人转移到了算法网络。
-
确实有些人对这种发展感到恐惧,但事实上,也有数百万人再乐意不过。今天许多人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隐私和个性,把许多生命点滴全放到网络上,每个行动都记录下来,与网络的连接一中断,就算只是几分钟,也会让他们歇斯底里。
-
今天,大多数企业和政府都会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承诺依据每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提供医药、教育和娱乐活动。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和政府就得将个人解构为许多生化子系统,用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监测这些子系统,并用强大的算法加以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所谓不可分割的个体只是一个宗教幻想。现实中,个人是许多生化和电子算法的混合体,没有清晰的边界,也没有自我中心。
不平等的再升级
-
在自由主义面临的三个实际威胁中,我们已经讨论了两个: * 第一,人类将完全不具价值;
- 第二,人类整体仍然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而是由外部算法来管理。
- 算法系统仍然需要由你来谱写交响乐、教历史或编写计算机程序,但算法系统对你的了解会超越你自己,也因此会为你做出大部分重要的决定;而且,你还会觉得这真是太好了。这个世界并不一定不好,但会是一个后自由主义的世界。
- 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三个威胁在于: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这些超人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他们会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一种新的低等阶级,同时受到计算机算法和新兴的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 第二,人类整体仍然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而是由外部算法来管理。
-
人类如果从生物定义上分裂成不同的阶级,就会摧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有自由主义的地方,仍然可能有各种社会及贫富差距,而且因为自由主义把自由看得比平等更为重要,所以甚至也觉得有差距是理所当然,但自由主义仍然假定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权威。
-
自由主义面对社会不平等的解药,不是让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体验,而是对于不同的人类体验赋予同等的价值。然而,如果贫富差距已经不只体现在财产价值上,而且出现了真正的生物学上的差异,这一套还行得通吗?
-
到 2016 年年初,全球 62 名最富有的人,拥有的财产总值等于最贫穷的 36 亿人的总和!由于目前全球人口约为 72 亿,也就是说,这 62 名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大约就是较为贫穷的全球一半人口的财产总和。
-
20 世纪的医学旨在治愈病人,但 21 世纪的医学则逐渐走向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治愈病人” 代表的是一种平等,因为这假设有个身心健康的规范标准,而人人都应享有这样的健康。
-
相较之下,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背后则是精英的概念,因为这里并没有所有人通用的标准,而是要让某些人比其他人
做比较的时候,我们找的比较对象通常都是同时代更幸运的人,而不是以前命运不佳的祖先。 -
人类最大的医疗成就正是为大众提供卫生设施、疫苗接种,消灭流行病。
-
人类在 20 世纪的伟大成就 —— 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 —— 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至于 21 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
第十章 意识的海洋
-
就像社会主义承诺以蒸汽和电力为世界提供救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新的科技宗教也可能承诺以算法和基因为世界提供救赎,进而征服世界。
-
早在一个世纪前,进化人文主义就希望创造出超人类,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则可说是这个梦想的新形态。希特勒等人的想法,是要通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超人,但 21 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则希望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以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心智的差距
- 心理状态的频谱可能无限延伸,但科学目前还只研究了其中两小部分:次规范群体(sub-normative),以及 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sed, rich, and democratic,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群体。
-
萨满、僧侣或修士都很有系统地探索心智这片神秘的土地,并带回种种激动人心的故事,诉说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意识状态,比如无上的宁静、极端的敏锐、无可比拟的感性,讲述着心智如何延展至无边无际、遁入一片虚空。
-
蝙蝠活在一个回声的世界里。就像人类的世界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代表性的外形及颜色,蝙蝠的世界则认为每个物品都有专属的回声模式。仅从某只飞蛾纤纤翅膀反射的回声,蝙蝠就能判断这只飞蛾究竟是美食还是毒药。
-
回声定位世界复杂和激烈的程度,并不亚于我们所熟悉的视觉及听觉世界,但我们就是全然未知。
-
关于心智的哲学,一篇经典之作就是《当蝙蝠的感觉如何?》(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
智人之所以统治世界,并不是因为智人的情感更深刻或音乐体验更复杂。至少在某些体验领域里,智人确实可能不如鲸鱼、蝙蝠、老虎或鹈鹕。
我闻到恐惧的味道
- 到了第三个千年的开端,我们将会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自由人文主义被科技人文主义取代,而医学也越来越着重于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病人。
现代人类已经患上 “错过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总在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虽然手中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选了之后又很难全心全意对待。
抑郁的人常常想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有人能够聆听他们的想法、同情他们的恐惧和疑虑。
真正感情好的朋友会比较有耐心,不会急着找出解决方案,而是会聆听你的忧虑,给你时间和空间,好让种种矛盾的情绪和折磨人的焦虑一一浮现。
科技人文主义的两难
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 “数据主义”(Dataism),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数据主义
-
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让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
根据这种观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控制共产主义就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上的竞争,而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式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资本主义让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相连,并允许他们自由交换信息、独立做出决定来处理数据。
-
正如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所说:“在一个把相关事实的知识分散给许多人的系统中,可以靠价格协调不同人各自的独立行动。”
-
苏联及东欧可说是尽力逼近。它们放弃了分散式数据处理的原则,转换为集中式数据处理,苏联各地的所有信息都流向莫斯科一处,也是由莫斯科做出所有重大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法直接沟通,而且必须服从政府的命令。
-
资本主义能够赢得 “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期,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效果就是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20 世纪末期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无法处理。像这样把所有数据都集中起来、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一群官员决定,虽然能够生产出原子弹,却绝不可能打造出苹果或维基百科。
所有的权力都去了哪儿?
-
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可能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但当前的政治对此却几乎毫无警觉。现今民主制度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速度太过缓慢,而且大多数选民对生物学和控制论(cybernetics)的认识也不足,无法形成切中要点的意见。因此,传统民主政治正逐渐失去控制,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愿景。
-
正因为科技进步如此迅速,不论议会还是独裁者都被来不及处理的数据压得喘不过气,现今政治人物的眼界,要比一个世纪前狭窄太多。于是,到了 21 世纪早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
-
许多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认为,所有重大决策最好都交给自由市场来决定,结果这就成了政客无为和无知的借口,还认为这种做法是大智慧。对政客来说,反正一切交给市场就好,自己何必要懂这个世界呢?这可真是太方便啦!
-
之所以不该将未来完全交给市场力量来决定,是因为这些力量造成的结果可能只利于市场,而不见得有利于人类或全世界。市场那只手不仅人类看不见,而且它本身也是盲目的。如果完全不加约束,面对类似全球变暖的威胁或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时,市场就有可能毫无作为。
-
权力真空的状况并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传统政治结构在 21 世纪无法迅速处理数据,形成有意义的愿景,就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新结构,取代它们的地位。这些新的结构可能完全不同于任何先前的政治制度,既非民主,也非专制。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建立并控制这些结构。
人类历史是数据处理过程
信息渴求自由
-
数据主义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像每一种宗教一样都拥有实际的诫命。
- 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
- 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
-
信息不再流通,与死亡有何异?因此对数据主义来说,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
记录,上传,分享!
-
有些人其实很愿意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就算这代表着放弃隐私、自主性和个别性,他们觉得这无伤大雅。
-
随着全球数据处理系统变得全知全能,“连接到这个系统” 也就成了所有意义的来源。人类之所以想要融入这个数据流,正是因为只要成为数据流的一部分,你就会加入一个比自己更伟大的计划。
-
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则说,你说的每个字、你的每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有想法与感受。
-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
我们必须向自己和系统证明自己仍然有价值,而且价值不在于单纯拥有体验,而在于能将体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数据。
认识你自己
-
数据主义对人类的体验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并不认为体验在本质上有何价值。
-
在《黑客帝国》(Matrix)里,主角原本完全被超级计算机玩弄于掌心,被邪恶的机器人射了满满一轮子弹,但受到爱人的启发,就忽然大显神威,彻底扭转局势。
-
你的感觉正是几百万祖先的声音,而且他们都撑过了严酷的环境,成功生存和繁衍下来。
-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兴起,有越来越多算法会独立进化、自我改进、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这些算法分析的数据量是天文数字,绝非人力可及,而且它们也能找出人类找不出的模式,采用人类想不到的策略。最早的种子算法或许是由人类开发的,但算法逐渐发展,就会走出自己的路,前往人类未曾踏足之地,而且人类也无力追寻。
- 可怕的是,算法自我升级。
数据流里的一片涟漪
-
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人类正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给自由市场、集体智慧和外部算法,部分原因就在于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过去想阻挡思想言论,做法是阻挡信息流通。但到了 21 世纪想阻挡思想言论,反而靠的是用不相关的信息把人淹没。
- 比如延迟退休的消息,混在明星出轨的八卦中,没有太多人关注。
-
在古代,力量来自有权获得资料。而到今天,力量却是来自知道该忽略什么。
-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
- 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感谢戴维・米尔纳(David Milner),他绝佳的编辑功力帮助我减少了许多丢脸的错误,并提醒我键盘上最重要的键可能就是 “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