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后感

[toc]

2022 年 11 月末,北京疫情变得严重起来,我开始居家办公。这段时间省下来数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使得自己能够利用晚上的时间,捧起《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的初步想法是希望阅读这本书可以教会自己如何更加高效读书,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整理一本书,以及纠正自己阅读的一些坏习惯。

简介

如其书名,作者给《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定位是,传授阅读的艺术,是为了增进理解力而写的,目标读者是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知识,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

内容介绍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全书也是围绕着这四个层次逐步深入展开的。四个阅读层次是渐进关系,作者分别用一个章节来对基础阅读、检视阅读、主题阅读的内容进行解读,而对分析阅读则是使用了若干个章节 (一篇) 来重点解读。

在我看来,这么布局安排的原因是,基础阅读主要针对去文盲阶段,针对小学生水平,显然不是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检视阅读主要是一种读书理念,技巧性不多,更多是需要你接受这种观念并在平常阅读中应用;主题阅读更多面向做主题研究的学术工作者,应用面窄,难以总结和应用,所以作者花费的笔墨也不多。

唯独剩下的分析阅读,这是大部分读者所处的阅读阶段,也是阅读此书最容易有收获的地方,所以作者从 “如何做书籍分类” 开始,依次从 “如何透视一本书”,“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判断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评判一本书”、“赞同或反对作者” 等若干个过程和纬度,教授读者如何花大量的时间来肢解和消化一本好书,以期自己对一本书的全面理解。

在接下来的第三篇中,为了进一步补充分析阅读通用规则的局限性,作者根据书中提到的书籍分类,提供了对 “实用型”、“想像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 等这几类书籍的针对性阅读建议。特意提醒一下,不能跳过前面的章节铺垫而只读这部分内容,因为这部分书籍只是 “分析阅读” 的特例,是对前面阅读建议的补充和特例化。这部分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我打算下次阅读相关类型书籍时,再详细阅读和理解。

在书后的附录中,作者给出西方作品的经典阅读书单,勉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最后,我把书中提到的各个阶段的阅读步骤和摘要整理到几页 pdf 中,如果时间比较匆忙,只是想通过摘要窥其一二,直接阅读作者提供的精华摘要可能是最高效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 - 精华摘要

阅读四层次之我见

根据我的理解,这里把四个阅读层次的定义、要求和关系整理下来。如果你没有读过这本书,可能理解比较困难。

阅读四个层次

  • 第一层次 基础阅读 (elementary reading):去文盲阶段。
    • 这个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能看到此文的你显然不属于这个阶段。
  • 第二层次 检视阅读 (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强调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
    • 类似于日常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
  • 第三层次 分析阅读 (analytical reading):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比较费力。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
    • 类似于精读专业课课本,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注意到并整理出自己的看法。
  • 第四层次 主题阅读 (syntopical reading): 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当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 类似于开题报告的论文综述,读百篇文章,梳理自己对某个问题或论点的看法和架构。

感想

本书初版写于上世纪 40 年代,第二版写于上世纪 70 年代。虽然缺乏对 “互联网” 和 “电子书” 等现代媒体的背景和思考,但到目前为止,本书跨越了半个世界而经久不衰,足以看出其中对阅读的建议和方法论,在当前时代还是有意义的。

以下内容是我阅读本书后的感想和收获,每个人的收获虽然都是不同的,但是希望这部分能启发你的思考。

  1. 读过这本书后,自己认识到读书的几个误区,自己缺乏运用检视阅读的想法和习惯,往往习惯捧起一本书就从头读到尾;我在做主题阅读时往往忘记自己的目的,我应该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我应该着重于只阅读一本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盘通读。
  2. 作者建议我们整理一生的阅读清单,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此前读书有点随波逐流,现在认识到需要制定长远的规划,督促自己的读书。
  3. 作者对咨询类消息 (如新闻、杂志等) 持批评态度,这也可以应用到对现在互联网大部分消息,包括知乎等。作者的看法是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偷,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4. 一定程度上解答我的困惑,作为 “理工科工程师,有必要读那么多人文的书籍” 吗?作者的看法是 “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参与人类理性的活动,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5. 可能自己功底不够,书中译文有一部分读起来相当拗口,甚至不得其意,比如 “判断作者的主旨” 这一章节,不容易辨析 “主旨” 和 “论述” 的区别。
  6. 毕竟错过了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现在网络上有众多软件帮助我们做摘要,做批注和整理一本书的框架,比如 MarginNote 等,所以作者在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这一章节给出的做笔记的建议,主要针对纸质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7. 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后,在阅读过程中四个层次没有优劣之分,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和目的,灵活应用四个层次的方法,或快读,或慢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接下来的内容,均摘自书中的一部分内容,不代表我的观点,主要用做自己反刍阅读使用。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已经有阅读过本书的人阅读,希望能够跟你引起共鸣。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 所谓 “阅读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
    • MC (MY COMMENT, 下同):我自认为我属于阅读的人,因为我还是偏向于从书写文字中获取知识,比如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不是非常倾向于从视频中去获取信息,对其专业性和全面性比较怀疑。
  • 我们为了 “理解”(understand) 一件事,并不需要 “知道”(know)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 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 (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 — 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 — 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 “自己” 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 “倒带” 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宇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 MC:真正有所获的阅读,往往读的过程并不是舒畅,一气呵成,因为要对你的理解力量做挑战,需要偶尔倒带,停下来思考。难,不代表没有收获;易,不代表收获满满。
  • 讨论两种阅读的目的?
    • 为获得资讯而读?
      • 第一种意义是我们自己在阅读报纸、杂志,或其他的东西时,凭我们的阅读技巧与聪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会费通了。这样的读物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否则,我们一路读下来早就应该被因住或吓住了 — 这是说如果我们够诚实、够敏感的话。
      • 吸收咨询,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咨询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
    • 为增进理解而读?
      • 第二种意义是 **— 个人试着读某样他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 **。这个东西的水平就是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这种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肯定是会发生的。否则,无论是透过演讲或书本,谁都永远不可能从别人身上学习到东西了。
      • 这里的 “学习” 指的是 ** 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 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 本文主要关心的对象是为增进理解而读的那批人,具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为增进理解而读呢?
    •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有两种状况:
      • 第一是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 “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
      • 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 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像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阅读的层次

  • 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我们称之为层次,而不称为种类的原因是,严格来说,种类是样样都不相同的,而层次却是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层次的特性。
  • 第一层次 基础阅读 (elementary reading):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识字了。这个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 第二层次 检视阅读 (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
    •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大多数人,即使是许生优秀的阅读者,都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他们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读起,孜孜不倦,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就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 MC: 这是我经常犯错的地方,对书不加筛选就开始细读。
  • 第三层次 分析阅读 (analytical reading):要更复杂,更系统化,读者在使用这种闭读法的时候,多少会相当吃力。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 — 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
  • 第四层次 主题阅读 (syntopical reading): 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当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MC: 讲述这个阶段细分的阅读阶段和层次,这个阶段的阅读能力主要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熟悉和掌握。我相信大多数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已经完全达到这个层次,作者也在此处简单提及,没有深刻讨论。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 目标是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
  • 略读的习惯应该用不着花太多时间,下面是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议:
    •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 研究目录页。
    • 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索一下。
    • 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 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 (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就算最后有后记,一本书最后结尾的两三页也还是不可忽视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愁,而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

检视阅读二:粗读的阅读

  • “粗浅” 这两个字通常有负面的联想。但我们可是很认真在用这两个字。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 ,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 MC: 在接触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如果计划阅读两次,第一轮不求甚解也是可以接受的做法。自己往往只阅读一轮,每一个问题都要当下理解会,反而造成读书慢。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 主动阅读的核心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问题来 —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 — 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 — 就是要去写下来 (在书上做笔记)。
    • 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 几个做笔记可以采用的方法
      • 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 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 MC: 电子书如何实现这一点呢?打开一本读过的电子书,直接告诉你哪几页非常重要呢?
      •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 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许多读者会用 Cf 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 MC: MarginNote 的链接功能可以实现。
      • 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书本前面的空白页,可以试着将全书的整体架构写出来,列出基本的大纲与前后篇章秩序。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一本书的分类

  • 实用性 vs 理论性作品
    • 有些书或有些老师,只对他们要传达的知识本身感兴趣。这并不是说他们否定知识的实用性,或是他们坚持只该为知识而知识。他们只是将自己限制在某一种沟通或教学方式中,而让其他人去用别的方式。其他这些人的兴趣则在追求知识本身以外的事上,他们关切的是哪些知识能帮忙解决的人生问题。他们也传递知识,但永远带着一种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观点。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 MC: 我阅读的大部分专业书籍,都属于实用性书籍,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
    • 理论性作品一般分为历史、科学和哲学三类。
      • 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 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一个哲学家对读者所提及的事,都是自己正常及普通的经验,以证明或支持他所说的话。
      • 科学家会从他特殊经验的结果做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做例证。
  • 书籍分类的必要性
    • 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既然书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 MC: 作者在后面第三篇,会对不同的书籍类型提供不同的阅读建议,这部分建议自己阅读相关类型书时再阅读。

透视一本书

  • 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作者拟定了纲要,以写出一本好书。而你则要拟定你的纲要,才能读得明白。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 当知识沟通的过程中产生模糊地带时,双方惟一共有的是那些在讲在写、在听、在读的单字。双方找出共通的词义时,沟通就完成了。
  • 词义可以定义为没有模糊地带的字 — 当一个单字使用得没有模糊意义的时候,就是一个词义了。
  • 事实上,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就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自已努力去了解这些字,那就不可能学会我们所谈的这种阅读方法。你也不可能做到自己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从不太了解进展到逐渐了解的境界。
    • MC: 看似和前文提到的粗读有冲突,但是这里是指初读后的第二次阅读,就应该攻克阅读难点。
  • 同义字。除非是数学的作品,否则一个同样的字使用了一遍又一遍,看起来很别扭又无趣。因此许多好作者会在书中使用一些意义相同或是非常相似的不同的字,来代替行文中那些重要的字眼。这个情况跟一个字能代表多重意义的状况刚好相反,在这里,同一个词义,是由两个以上的同义字所代表的。
  • 只要你肯花一点糟神,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找出重要的关键字,确认每个字不同意义的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加了。

判断作者的主旨

  • 书里的提案,是一种知识的声明,那是作者在表达他对某件事的判断,而不是意图的声明。
  • 作者的个人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
  • 一个论述总是一套或一连串的叙述,提供某个结论的根据或理由。因此,在说明论点时,必须要用到一段文字,或至少一些相关的句子来闸述。
  • 我们从共识谈到主旨,再谈到论点,表达的方法是从字 (与词) 到一个句子,再到一连串的句子 (或段落) 来作说明。我们从最简单的组合谈到复杂的组合。
  • 句子与段落是文法的单位、语言的单位。主旨与论述是逻辑的单位,也就是思想与知识的单位。
  •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的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
  • 一本古代的作品包含的内容有时很令人感到新奇,因为它们与我们熟知的生活不同。但是当你想要在阅读中获得理解时,你要追寻的就不是那种新奇的感觉了。所以,我们所讨论的规则是要帮助你理解一本书,而不是满足你的好奇心。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把谈话当作是战争的人,要赢得战争就得为反对而反对,不论自己对错,都要反对成功。如果他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他就会明白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
  • 人类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类的媒介,被情绪遮盖者,被个人的喜好渲染者,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者。
  •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 他应该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他永远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误解了,或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有盲点。** 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

赞同或反对作者

  • 诠释一本书的过程是透过言语的媒介,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读懂一本书可以解释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认同。他们同意用这样的说法来说明一种想法。因为这样的认同.读者便能透过作者所用的语言,看出他想要表达的想法。
  • 通常,在科学与历史中,前人缺乏的知识都是由后来的人发掘出来的,科技的进步与时间的延长,使得大部分的研究调查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在哲学领域中,状况却可能相反。似乎时间超么远,知识只有衰退,而毫无增进。
    • MC: 疑问,哲学领域真的只有后退吗?

辅助阅读

  • 总体而言,在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
    • MC: 做事情,先自己思考,尝试自己解读,再求助外界。
  • 外在的辅助来源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 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要正确地运用这些导读,必须先尽力读完一本书,然后还有些问题在干扰着你时,你才运用这些导读来解答问题。如果你先读了这些导读,可能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曲解。
    • MC: 类比于看电影解说,你先看解说,就看不下去电影,会变得浮躁,不敢做感情投入;如果看完电影再看电影解说,会发现里面省略太多内容,简短视频扭曲了电影的表达。
  • 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从文字的字根、字首、字尾,到词句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的历史。
  • 知识的顺序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在过去,所有相关的知识是以七种教育艺术来排列的 — 文法、修辞、逻辑三学科,与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科组合而成。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 在阅读一本以规则为主的书时,要找寻的主旨当然是那些规则。阐述这些规则通常是用命令句,而不是叙述句。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 直到大约 19 世纪末,主要的科学著作都是给门外汉写的。当代的科学著作,并没有明显表示出要忽视一般读者或门外汉。不过大多数现代科学著作并不关心门外汉读者的想法,甚至也不想尝试让这样的读者理解。今天,科学论文已经变成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东西了。就某个严肃的科学主题的沟通中,读者也要有相对的专业知识才行,通常不是这个领域中的读者根本无法阅读这类文章。
    • MC: 一个新奇的观察,自己写的论文也不是给门外汉写的;其他领域的论文,自己也是读不懂。
  • 今天,哲学家也不再为专业的哲学家以外的读者写作,经济学家只写给经济学家看,甚至连历史学家都开始写专业的论著。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读者该怎么办呢?他不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成为专家。他必须退一步,也就是阅读流行的科普书
  • 你是门外汉,你阅读科学经典著作并不是为了要成为现代专业领城的专家。相反地,你阅读这些书只是为了了解科学的历史与哲学。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门外汉对科学应有的责任。要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找出事实、假定、原理与证据之间的相互关联,就是参与了人类理性的活动,而那可能是人类最成功的领域。
    • 只要你记住,你的责任不是成为这个主题的专家,而是要去了解相关的问题,在阅读时就会轻松许多。
  • 拉瓦锡:我们不可能只改进科学的语言或术语,却不改进科学的本身。他借着改进化学的语言以推展化学,就像牛顿在一个世纪以前将物理的语言系统化、条理化,以促进物理的进步。
  • 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我们可以像学习自己的语言一样学习它。
    • 数学只需要学一次,因为它完全是书写的语言。
    • MC: 不太同意,考虑到作者是人文作家,可能对数学了解比较片面。

第四篇 阅读的最终目标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

  • MC:类似于读论文、写综述的经历,对某一个问题阅读大量资料,最后做自己观点的梳理,形成自己的看法。
  • 检视阅读与分析阅读也可以当作是进入主题阅读的前置作业或准备动作。事实上,在这个阶段。检视阅读已经是读者在阅读时主要的工具或手段了。
  • 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你不该忘了,你的阅读是别有用心的 — 也就是说,你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才阅读 — 而不是为了这本书本身的目的而阅读
  •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谈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團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 一本消遣或娱乐性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一时的欢偷,但是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了。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也许看起来你会以为是有所成长,但那只是因为你脑袋里多了一些你没读这本书之前所没有的讯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过去没什么两样,只是阅读数量改变了,技巧却毫无进步。
  •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心智却没有限制。其中一个迹象是,在力量与技巧上,身体不能无限制地成长。人们到了 30 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空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最。
  •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语录

  • 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 MC: 自己阅读图书,一般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速度能够慢下来,但是却无法提速,哪怕在阅读小说类的信息。
  •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 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
  •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 一位作者,特别是好的作者,会经常想要帮助你整理出他书中的重点。
  • 纵使主旨不清楚,读者也可以借着一般的常识来补充不足之处。但有时候这样的忽略却会产生误导,甚至是故意的误导。一些演说家或宣传家最常做的诡计就是留下一些末说的话,这些话与他们的论述极为有关,但如果说得一清二楚,可能就会受到挑战。
  •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 我们希望你不要弄错了,以为所谓评论就是要不同意对方的说法。毫无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
  • 演讲的人,都会碰上一些批评者。其实,根本不了解他在说的是什么,就提出尖镜问题的经验。你惟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
  • 一个读的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 如果任何人想要认真地研拟一份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书单,以增进阅读能力的话,其间的差别应该不会太大才对。当然,最后你还是要自己拟出一份书单,然后全力以赴。无论如何,在你列出自己的书单之前,先看一份被一致公认为好书的书单,是很聪明的做法
  • 读诗,我们认为从一本好的合选集开始阅读,会比从某一位作者的个人选集开始要好得多。
  • 许多人尽管可以区分出阅读的获益与取乐之不同 — 其中一方是理解力的增进,另一方则是媒乐或只是满足一点点的好奇心 — 最后仍然无法完成他们的阅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