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读后感
[toc]

冯骥才
冯骥才,1942 年 2 月 9 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1981 年,发表散文《挑山工》,2000 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2016 年出版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
读后感
俗世奇人,作者以天津本地人的视角,用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给我们讲述了清末民国时期内,发生在天津地区有趣的人和故事,奇人异事。
这些奇人奇事中,不仅有家喻户晓的燕子李三和狗不理包子的典故,也有鲜为人知的龙袍郑和一阵风等有趣的民间轶事;这些人物虽然都是俗世俗人,却个个身怀高招,有独门绝活儿,个个在码头上都享有盛名,堪称 "俗世奇人".
故事里的 "活神仙" -- 刷子李,一阵风,靠自己的不断摸索,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把人生过得一点儿也不平淡;他们不仅让自己的人生精彩纷呈,生活有滋有味,也获得了他人的敬佩,惊起生活一片涟漪。
物竞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大自然的永恒定律。在现代社会,竞争意识比冯骥才先生描写的社会更强烈,遍地人才,如果稍稍地不努力,不比别人强,你就会被淘汰。像刷子李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你选择一种职业,就是要有必须把这份工作干好干精的决心,拖拖拉拉,混混日子的人终将无事所成。任何妄想着抄近道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会沦为俗世俗人被历史淘汰。
冯骥才的文笔充满了地地道道的天津味,浓浓的市井气息,对小人物的刻画偏僻入力,活灵活现;你完全可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再和书中的插画一比较,你会发现自己想象的更丰富,更有血有肉,这难道不是作者语言的功力吗?
冯骥才的笔下,没有阳春白雪的无病呻吟,也没有华丽词藻的无聊堆砌,有的是幽默的表达,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那认真观察得来的细节,读起来妙趣横生,有趣有料!
俗世奇人被一个个小故事拆分开,每一个小故事并不长,在睡前和旅途中,捧起来读一读,和那个时代的芸芸众生,市井俗人,来一次有趣的围观和对话,岂不很妙。
下面以故事为索引,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句子。
精彩摘录
苏七块
刷子李
酒婆
-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死鸟
戗 毛:长得不顺的兽毛,耷拉翅膀
张大力
冯五爷
-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
- 燃鞭放炮
- 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
- 趿拉一双破鞋。
蓝眼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好嘴杨巴
蔡二少爷
背头杨
女扮男装 ## 认牙 ## 青云楼主
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文人落到这地步,那股子 “怀才不遇” 的滋味,是苦是酸,还是又苦又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 半斤八两的尴尬
乾旋地转,运气有变。
抻 出一封信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鳌
-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大小楼房全赛站在水里。
- 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
- 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
-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
-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您叫我帮忙,又不叫我费劲。这点事还不好办吗?
- MC: 托人办事的最佳方法。
- 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和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泥人张
- 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绝盗
小达子
大回
- 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刘道元活出殡
文混混儿却只凭手中一支笔,专替吃官司的买卖家代理讼事。别看笔毛是软的,可文混混儿的毛笔里藏着一把尖刀;白纸黑字,照样要人命。这文混混儿之中,拔尖的要数刘道元。
那些武混混儿们来要钱,都是用爬头钉打嘴里把自己的嘴巴子钉在门框上,不给钱不算完。
谁料这汉子劲儿奇大,一拳一个,把金三马四打得各一个元宝大翻身。
黑头
- 海虾河蟹湖鱼江鳖。
神医王十二
皮大嘴
- 北门里的义涌金店先出高招,迎大厅摆一个菜篮子大的鎏金元宝,上边刻六个隶书大字 “摸元宝,运气好”,引得人们不买金子也要进门去摸一下,沾沾财气运气。做买卖要的就是人气儿,人多火爆,义涌出了名。
- 叫伙计们用上十天工夫打租界一直贴到北大关,跟着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墙头门柱灯杆树干车皮轿厢,就像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的揭帖,贴满天津城,在哪儿都能瞧见。
- 圆圆小脑袋像杆子上挂的小灯笼。 鎏金。
黄金指
那年头,人要有钱有势,就一准有人捧。你唱几嗓子戏,他们说你是余叔岩;你写几笔烂字儿,他们称你是华世奎,甚至说华世奎未必如你。
码头上耳朵连着嘴,嘴连着耳朵,三天内这话传遍津门画坛。
正道干不成,只有想邪道。
四十八样
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
北京是官场,人们心里边全是大大小小的官儿,喜欢官场的是是非非;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 —— 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
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
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二是练出来的。
捯 饬:北方方言,指修饰;打扮。
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
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
- 天津人说话的妙处 -- 既厉害又幽默,既幽默又厉害。单厉害不受听,单幽默不给劲。
马二
省钱就是赚钱。
桌上的鸡腿鱼肚虾腰肉块叫他摘着拣着撂在嘴里,吞在肚里。
冷脸
- 人有点倔,性子闷,不好结交,没人知道他的事。
- 一尥 蹶子。
- 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 (滑稽有趣),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
- 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
- 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
- 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
- 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的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
- 毛猴一使包袱,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
一阵风
码头上的东西,一半是本地的特产,一半是南来北往的船儿捎来的新鲜货;外来的玩意儿招引当地人,本地的土产招引外来客。
个子大赛面墙,肩厚似牛臀,臂粗如大腿,光头圆脸冒红光;浑身的肌肉一使劲,好比上上下下到处肉球,再动两下,肉球满身乱滚。
张果老
好好一套的老东西失去一件,不成套了,这不成套的东西叫作失群。失群原本是令人惋惜又没辙的事,失群东西的价钱本应大打折扣,到了天津卫的古玩行反倒能拿它赚钱。
那股子富丽劲儿,沉静劲儿,滋润劲儿,讲究劲儿,就甭提了,大开门的嘉庆官窑!
做买卖的比当大夫的还会察言观色。
祖上有钱,本人无能,吃喝之外,雅好古玩,天天在城中转悠。
狗不理
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
- 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人活世上,吃饱第一。
- 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
- 天津人反问: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谁吃谁美。
天津人吃的三大样 -- 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玩的三大样 -- 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
- 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
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
狗子人蔫 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
狗子有心眼,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 (袁世凯) 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
钓鸡
龙袍郑
- 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边总是跟着一堆坏话 -- 恨人有笑人无嘛。
陈四送礼
- 人世间最吃得开的有四大样:钱、权、爹、长相。
- 有钱通神,有权比神还顶用,有好爹就是有靠山,长相俊招得人见人爱。
- 可是单这些还不行。有钱有权还得会使,有爹有长相还得会用,这里边有一件要紧的东西不能缺 -- 好法儿。
- 官场从来路不平,有礼如履平地,没礼寸步难行。
燕子李三
- 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
- 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 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鼓一张 (杨柳青)
- 天津卫的杨柳青有灵气,家家户户人人善画;老辈起稿,男人刻版,妇孺染脸,孩童填色,世代相传,高手如林。
- 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方。
洋相
- 有时玩不好,一个趔趄摔屁股蹲儿,或者四仰八叉趴在冰上,引来众人齐声大笑。
黄莲圣母
这便是红灯照出名的 “踩城”;踩城就是压邪气,震洋人。
这时候,关于黄莲圣母的说法又多又神,却一直也没人见到她的模样。想想看,一个女子,能带数千女兵,威镇津城,叫朝廷命官一品大臣也弯下腰来,还飞身杀入洋人刀枪中出生入死,能是凡人吗?若是凡人,不就更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甄一口
- 身子里的酒必得排出去,俗话叫出酒。能喝酒的人必能出酒,出酒的地方各不相同。有的尿,从下边排出来;有的倒,从上边吐出来;有的冒汗,从浑身汗毛眼儿发出来。